

北方地区秋收正陆续推进,冬小麦播种也将开始,小麦产量高,技术很重要。小麦要丰收,整个生长环节都要重视起来,小麦丰收,播种很关键。现在,就来说说小麦如何科学播种。
影响小麦高产的因素主要有气候条件、土壤质量、播种质量、施肥和种子处理。小麦10月上旬一般播种完毕,第二年的6月份才收获,全程8个月的时间,几乎经历了春夏秋冬4个季节。
冬季低温冻害,春季倒春寒,后期高温干热风,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。应对方法:选择合适的品种。
现在良种推广已经普遍,但是还有少部分的农民并不是每年都更换麦种,这种习惯真的应该彻底改改了。科技兴农,良种先行。别不舍得花点钱, 一定要选好麦种,增产的钱远比麦种多。
选用良种的原则:一是要选用与当地气候、栽培等条件相适应的品种:二是要选用与生产发展、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品种。选用时应积极听取小麦生产专家以及市场分析专家的推荐指导意见,降低生产的盲目性。
种子的处理:经过一定时间储藏、加工以后的种子,发芽率、水分指标等是否符合要求,要进一步测试鉴定,同时注意播种前的晒种、选种等其它准备工作,确保种子质量。
过去种庄稼的老把式,赶着牲口也把地整得得劲着哩,因为他们知道,人对地好,地对人也好,“人勤地不懒”就是这个道理。所以,千万别在整地上偷懒。整地是小麦生产的基本环节,施底肥与整地结合进行。
增施有机肥,平衡施肥,增强地力。土壤肥沃是根基,整地时,最好每亩地施优质有机肥3000公斤以上,没有农家肥?小麦、玉米秸杆还田是好办法。现在讲究测土配方,科学施肥。中高肥力地块,一般基肥亩施尿素10-15公斤,磷酸二铵20公斤,磷酸钾15-20公斤,硫酸锌1-2公斤等。
深耕细耙、精细整地。底肥施好,接下来整地,地好可以保证全苗、壮苗。整地要记住“一平、二匀、三松”,“一平”是土地平整,深耕25厘米以上,耕前粗平,耕后复平,避免出现墒沟伏脊等,做到浇水时畦内“寸水棵棵到”;“二匀”是墒情均匀,肥力均匀;“三松”是要松紧适度,没有明暗坷垃,要细耙,做到上松下实,无漏耕漏耙,无架空暗垄等。
1 大穗型 VS 多穗型
在超高产大穗型品种中,对产量起首位作用的是穗数,而多穗型品种起首位作用的则是穗粒数。
大穗型品种:一般分蘖力中等,有效穗比多穗型少,穗粒数多,千粒重大。茎秆粗壮,抗倒伏强,亩播种量建议适当增大。(习惯播量大的农民,应当选择分蘖力中等的大穗品种。)
多穗型品种:一般分蘖力较强,成穗率较高,穗粒数、千粒重比大穗型少,能构建高产群体。田间群体过大时,易造成茎秆纤细,韧性降低、株高升高,易倒伏。通风透光差,高湿环境下易发生病害。播种量要根据地力条件适量播种。(习惯播量小的农民,应当选择分蘖力强,成穗率高的多穗型品种。)
不要一味地追求大穗。
小麦产量普遍提高,除了氮化肥施用量大,还与秸秆还田有关,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。
但是,现在农民朋友偏爱选择大穗型品种,好看,产量高,抗倒伏,但是大穗型品种对光、温、水、气利用率比较低。
多穗型品种亩穗数较多,管理恰当,也能获得高产。
2 白麦、红麦、硬质、软质
小麦按皮色的不同,可以分为白皮小麦和红皮小麦两种。
白皮小麦:呈黄色或乳白色,皮薄,胚乳含量多,出粉率较高
红皮小麦:呈深红色或红褐色,皮较厚,胚乳含量少,出粉率较低。
硬质小麦:主要包括硬质白皮冬麦、硬质红皮冬麦和硬质红皮春麦,这些小麦含有比较高的蛋白质含量,也就意味着能形成更多的面筋。硬质小麦粉,如面包粉、面筋粉和一些全麦面粉等。
软质小麦:包括软质白皮冬麦和软质红皮冬麦,适用于制作蛋糕、饼干和馅饼皮一类,不需要过多发酵膨胀的食品。软质小麦面粉,如蛋糕粉和糕点粉等。
3 包衣 VS 不包衣
小麦种子包衣能有效预防小麦多种土传和种传病害的发生;也可有效地控制蝼蛄、蛴螬等地下害虫对小麦苗期的危害;小麦种子包衣后,还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,促进幼苗早发和根系生长。
但是,包衣种子缺点是新种子和陈种子难以区分,未包衣种子可以用肉眼分辨;包衣的小麦种子和其它野麦子、杂草种子也很难区别;有些包衣种子只是添加了一些颜料没有杀菌、杀虫剂成分。
如果是买包衣种子建议是买正规厂家的种子,正规厂家质量相对较好;如果是买未包衣的种子,也可自行买一些拌种剂进行拌种。
(当然,现在也有一些地方的零售商会直接现场给你拌种)
拌种时期一般在小麦播种前的10-20天,根据往年地块发病情况选择适合的拌种剂,一般为预防小麦土传病害为主,结合小麦地下害虫和蚜虫(传播病毒病)。
市场流行的拌种剂:
(1)杀菌类:咯菌腈,苯醚甲环唑,戊唑醇,嘧菌酯,精甲霜灵,福美双,烯唑醇,甲基托布津,多菌灵等。
(2)防虫类:吡虫啉,噻虫嗪,氟虫腈,甲基异柳磷等。
注意:拌种剂的效果关键看成膜剂,拌种时,要注意自身和家禽安全。其中:小麦纹枯病、全蚀病、根腐病必须通过拌种预防,后期防治效果不好。
(1)小麦纹枯病
小麦纹枯病
(2)小麦全蚀病(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)
小麦全蚀病
(3)根腐病
小麦根腐病
推荐拌种药剂:苯醚甲环唑、咯菌腈、戊唑醇、硅噻菌胺,烯唑醇、福美双、三唑酮、代森锰锌。
4 拌种虽好,但并不是万能的。
拌种只对土传或种传病害、地下害虫和部分地上害虫有效,用微肥或调节剂拌种是对土壤施肥的一种补充,不能替代施肥。拌种剂中的有效成分,无论是杀菌剂还是杀虫剂,作用对象是有限的。
因此选择拌种剂要有针对性,区域内什么病虫害严重,就要针对性地选择产品。
如全蚀病严重,建议选择硅噻菌胺、苯醚甲环唑+咯菌腈等成分;如果根腐病严重,就可以选用苯醚甲环唑,防控麦蚜,选择吡虫啉或噻虫嗪。
5 包衣成分越多越好?
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!是药三分毒,不合理的复配会对种子造成极大的伤害,成分种类太多,相互间可能产生化学反应,反而达不到预想的效果。
另外,还要根据小麦品种来选择合适的包衣,以达到弥补先天不足的目的,有效降低品种劣势。
6 出芽率低就是包衣惹的祸?
最近几年多有因为种子处理导致出苗率低,甚至不出苗的事件爆出,纠纷不断。而一旦问题暴露,多数人都将矛头指向种子处理剂,这个是不科学的。
出现问题,更多的原因是由使用不当(用量过多),高温、低温、高湿、干旱等极端条件造成的。
不可否认的是,有些问题确实是种子处理的原因。比如不正规的企业产品,添加隐形成分,盲目用于非登记作物等,但只要选择正规厂家和品牌的产品,这些问题一般不会出现,其安全性已经经过田间试验/实验示范,得到了登记部门的认可。
7 土壤墒情有关
“地适无晚麦”,意思是土壤墒情好了,晚播几天无大碍,但是晚播要稍微加大播量。现在全球温度上升,要进入10月以后再播种。
小麦出苗的适宜土壤湿度为70%-80%,播种早,旺长,极易产生冻害。
8 选种与种麦时期有关
如果在10月3日至20日播种,应选择半冬性品种。在购买时,要结合地块所在的区域,进行合理选种。
因特殊原因,需在10月20日后播种以及稻田、棉田等晚茬地,应选择弱春性品种。
适时播种 。温度是影响小麦生长的最主要因素。因此,播种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壮苗的关键,必须适期播种。若播期过早,麦苗易徒长,冬前群体发展难以控制;土壤养分早期消耗过度,易形成先旺后弱的“老弱苗”:易受病虫害、冻害等。
播期晚会导致: 一、温度低,出苗慢,出苗率低,苗龄小,冬前营养生长量不够而形不成壮苗;二、根系不发达,分蘖少,体内有机养分积累少,抗逆性差; 发育延迟,穗分化开始晚,穗头小; 成熟延迟,种子形成和灌浆过程处在较高温度条件下,千粒重降低,显著减产,影响品质。不同地区条件不同,播期有所不同。一般的小麦在10月5-10日播种,到12月10日,日平均气温下降到0℃进入越冬期,冬前大于0℃,积温600-650℃,能满足小麦形成壮苗的要求。
9 播量与种麦时期相关
种得早,播量大,后期很容易倒伏,播期适宜的小麦品种,播种量不要超过20斤。
注意:要适量播种
小麦每年有2次分蘖,秋季和春季,所以群体自动调节能力很强,播种量大,分蘖少,播种量少,分蘖多。
适量播种。播量的多少,要因地因条件因品种制宜。中产田因地力不是太好,适当增加播量,可较多地依靠主茎穗争取高产。高产田若播量过大,易引起群体过大,通风透光不好,个体生长弱,易倒伏,若适当降低播量,群体不会过大,个体促壮,抗倒,穗大,产量较高。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,不同的品种要掌握一定的播种量。 播种深度 。播深一般以3-4厘米为宜,深浅一致,可使出苗迅速,苗齐,苗壮。播种过浅,易落干,缺苗断垄,易受冻害;过深出苗率低,出苗时间长,苗弱,分蘖晚,分蘖少,次生根少,难以形成适宜的群体结构。
10 小麦籽粒很小,不要播深了,3-4厘米就行,深播小麦顶土困难,苗弱,形成“地中茎”,很容易冻死。
地中茎
11 播后镇压,比浇水施肥都重要。
现在,旋耕播种+秸秆还田,把秸秆翻到13-15厘米的土层,会造成土壤松宣,如果播后不镇压,小麦种子与土壤接触不紧密,出苗困难,秋季冬季没问题,因为停止生长,不需要太多水分,春季返青生长快,根系与土壤接触不密切,吸水困难,就会造成死苗现象。
镇压对比
注意:现在都是机播手播种,带着镇压棒,消耗的柴油较多,趁农民没看到,或者有些农民不懂,机播手就把镇压棒拿下来了,他成本降低,但是播种质量也下降了。
有镇压棒
无镇压棒
以上情况引起的倒伏,小麦泛黄前倒伏,一般减产50%;泛黄后倒伏,一般减产15%-20%。
小麦高产,种好是基础,管理是关键。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特点,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。
抓好冬前冬季麦田管理 。冬前冬季小麦的生育特点可概括为:三长一完成,即长叶、长根、长蘖、完成春化阶段发育。这个时期管理的任务是:促苗齐,苗匀,苗足,培育壮苗,实现合理群体,为麦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础。主要管理措施是:
及早查苗,补种补栽 。小麦出苗后,及时查苗补苗,采用于缺苗处浇底水或浸种催芽的方法。小麦3-4叶期进一步疏密补稀,将疙瘩苗疏开,栽苗后普浇一水,确保早发赶齐。